江苏省溧阳市殡仪馆风云:二十年改制迷雾,谁为流失的资产与权益买单?

2025-06-24 18:29:06  来源:百姓
分享到:

     一桩尘封二十余年的改制旧事,因曾被指“离奇失踪”的殡仪灵车近日被神秘拉进拆解厂,再次引爆公众视线。这不仅是车辆的报废,更揭开了一家名为“溧阳市殡仪服务中心”的改制争议,其背后是二十多年来对职工股东权益的持续碾压和对疑似国有资产流失的无情拷问。

  事件的根源要追溯到2003年12月。原为全民事业单位的溧阳市殡仪馆经历了一场“改制”,摇身变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当时,原馆长戴某、溧阳市民政局及24名职工共同出资1500多万元,买断了原殡仪馆、上姚殡仪馆及仙人山公墓的国有资产。

   新成立的“溧阳市殡仪服务中心”股权结构清晰:原馆长戴某持股55%,市民政局占26%,而24名老职工合计持有那承载着他们全部希望的19%股份。章程白纸黑字写明,中心将参照《公司法》进行股份制经营,所有股东均享有按股分红的权利。

    然而,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法律上的错位。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性质本应非营利,资产理论上不能分配给出资人。这种法律身份与营利性分红章程的根本矛盾,催生出一个顶着“民办”帽子、却想按《公司法》分红的“四不像”单位,为日后二十年的纠纷埋下了深雷。

   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大股东戴某因侵占罪入狱,涉案金额高达500余万元。然而,比这更让职工股东心寒的是,就在戴某事发后,服务中心的《章程》竟被悄然修改,“全体股东享受分红的权利”这一核心条款被无情删除。

  职工股东们表示,他们对此修改毫不知情,更谈不上同意,认为程序完全不合法。自那以后,他们再也未能拿到一分钱的分红。二十多年过去,他们感觉自己的股东权利就这样被凭空抹去了。

  对职工股东而言,更大的疑云指向了中心资产的离奇处置和资金的诡异去向。

  2014年9月,戴某出狱后,溧阳市民政局收购了其全部股份,成为绝对控股方。然而,据职工股东痛陈,这笔高达3618万元的巨额收购款,竟是从服务中心自己的公共账户上划走的。他们怒指这是民政局挪用企业公款收购个人股份,且资金至今未还。若属实,这无疑是严重的财务违规甚至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 。

   职工们一直要求查账,他们指出殡葬业利润丰厚,骨灰盒等商品售价可达成本的三到十倍 21。服务中心本应盈利颇丰,但账目却与预期严重不符。

   除了资金,实物资产也状况频出。中心名下的15辆殡仪专用车在2021年7月离奇“消失”,直至近日才被证实已在拆解厂报废,而股东们对处置过程一无所知。更令人费解的是,2023年2月,职工股东集资修建的31套墓穴,在完工仅数日后,竟遭不明身份人员打砸拆除,据称是市民政局领导临时雇人所为,直接经济损失超15万元。

   内部矛盾激化之下,这家运营了二十年的服务中心于2023年3月29日正式停业。讽刺的是,当地耗资数千万建设的官方骨灰堂却已闲置数年。职工们从事业编职工变为企业职工,如今单位停业,身份与权益均悬在空中。他们的诉求很简单:把二十年的“糊涂账”算清楚,拿回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 。

    法律专家指出,2003年的改制未能严格依法办理,“民办非企业”本不应存在“股份”和“分红” 。这场从根源上就存在法律缺陷的改制,叠加后续的监管缺失,最终酿成了一场伤害深重的闹剧。

   如今,服务中心停业,为清算提供了契机,但关键在于相关管理部门是否能真正独立、透明地推动这一过程。二十年的等待与煎熬,流失的国有资产和受损的职工权益,这笔沉重的历史账单,究竟该由谁来承担最终责任?社会正拭目以待 。

   本网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或当事人或单位核实,提醒读者谨慎甄别。本文立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观点,仅作为呼吁、支持公平正义予以持续关注。

 

(责编:g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