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梅陇曾氏古民居的文脉渊源

2022-07-02 18:57:59  来源:中国网讯
分享到:

本网汕尾讯﹕(文/曾广群)一个地方的文脉渊源,往往不是单一的、固态的,也不是随机的、无序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有机的、有序的。比如汕尾的“曾世合古民居”文脉传承,就具有这种特点。我国南方多数地方的第一文脉是迁徙文化,汕尾陇“曾世合古民居”也不例外。梅陇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语言风俗独特、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是粤东的海防重镇,素有“首饰之都”美誉之称。梅陇“曾世合古民居”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古代中原大量汉人南迁。

   梅陇曾世合古民居建筑群

位于广东汕尾市梅陇镇西一村西路14号的“曾世合古民居”,这个颇有名气的古民居村庄,常有多家媒体来此采访报道。“曾世合古民居”于2018年8月31日被汕尾市人民政府授予“汕尾市历史建筑”称号,并于2021年12月10日正式挂牌,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陇“曾世合古民居”的文脉渊源,因地貌似“倒地梅”的沙陇而得名,历史上是海丰县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陇镇曾置千户城所,隶属惠州府海丰县碣石卫金锡都。今梅陇镇属汕尾市海丰县辖镇,距汕尾市区约45公里,海丰县城约16公里,传闻将要并入深圳特区。

梅陇镇北靠莲花山脉、南临红海湾,其优势地利坐山拥海,距南太平洋海域约三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区域,年平均气温21.9℃,年降雨量约1700毫米。春夏季多为西南、东南风,冬季为北至东北风,夏秋季受台风影响较明显。全镇总面积152.25平方公里,占全市8.5%,辖5个社区、3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4万余人,均为汉族,多集居于墟镇及近郊,姓氏约有110个。全镇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约5.5万人,镇政府设梅北大道中段。

曾世合为曾姓名称,亦称作世合曾,语系为闽南话福佬语。曾世合古民居位于梅陇墟闹市中心,东邻惠海路(原324线国道),西至袁姓,南靠田脚西路,北与长兴街相邻,是梅陇墟开基第一条商业街。曾世合古民居建筑采用十二间包五加“四马拖车”的四方形建筑格局,建筑材料以糯米、壳灰沙、红糖和石材及杉木瓦片构筑而成,坚固无比。

笔者一行来到古民居大门楼看见“南丰世泽,东鲁家声”和横批“翰苑星辉”大字赫然呈现。据曾姓耋耋尊者曾昭稔介绍﹕门前旧时还有四对旗杆夹,亦称功名碑,是明清朝时代考取功名,随后由皇帝钦赐为其树旗。旗杆夹由方形柱墩、功名碑石、旗杆、斗、功名旗、人物简介组成,寓才高八斗、名声远扬之意;上列古物在本世纪60、70年代间先后被损毁。

东侧还有一口水井,用于方便周边居民取水和解决曾姓族人生活用水难问题。进入前门后还有一幅宽阔的大町,三个硕大的大门呈现在面前。除此之外,还有两条小巷直通民居中心区,门门相通又相隔。不熟悉地形的外姓人氏,即使身邻古居境地观看,但也很难看出大门、房门、包括屏风门等门系究竟有多少个门。

早前,为探究竟,笔者从中门直接进入第三座,可以看到曾姓家族祠堂牌匾“养志堂”。旧时,“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祠堂建筑是历史变迁的见证,是留给宗族后代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当地民系民俗和姓氏文化有着重要价值。祠堂长年有曾氏族人祭拜先祖,尤其是每遇佳节便是香火旺盛。族人携男带女,祈祷祖先保佑,代代香火相传,祠堂热闹非凡,正是一种家国情怀。也有不远千里旅居海外的族人回到根源祭拜先祖,祠堂一度被曾氏族人视为“乡愁”的思念地。

此外,进入古民居小巷,其中还设置三道防御设施,包含防盗、防火、通风、通行、采光等功能。外人进入如同迷宫,看似断头路,实则随处可通往,却又不知如何走出去。在东侧后门拐角处,还留置了一间方便族人年节喜庆做粿摏米成粉的走廊,约十多平方米,简称“对头间”。(此房因年久失修被挪用,有待复修)。走到后门,还有一处约一百多平方米的空旷的“武馆町”,供族人练武强身使用。此地靠近惠海公路曾氏私塾“瓣香书房”(该私塾现被挪作他用),合为曾氏族人习文、练武的学习场地。据耄耋尊者曾昭稔、曾政华介绍﹕“梅陇曾世合古民居能够保护至今,功在长辈的家族历史文化见识,以及地方政府对文物的重视保护,历经多次‘运动’大都未受损。”古民居不但体现在古建筑技术上,也融合了其文化渊源。从艺术、建筑上看,她具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功能。

取滕背子女, 教子弟有方

曾氏祖于明朝未期从福建迁徙到金锡青草墟,后移居梅陇。开基祖为宗圣公六十一派裔曾玉环,是老三房(珪、旧、略)珪公房崇祯后裔。据梅陇曾氏族谱记载:“宗圣十五传关内侯据,家吉阳子阐,十八传尚书承生珪旧略,旧徒云盖,略衍南丰,珠四传御史庆,生伟骈廿二传质粹,归山东授翰博伟,生上柱国辉,居睦陂 生子四,鼎邺德桢,崇德十二传侍郎晞颜 五传子集,生芝简籣,孙衮袭翰博,芝衍宁乡麻田,崇祯六传文丰,端庄又五传南泉, 徒海丰子海新,海新六传承源,自海新下分派另详”。

徒迁梅陇定居并不富裕,其时曾玉环公供养有堪舆风水师,择有多处风水宝地。65派曾贞秉英年早逝,葬于莲花山埔仔布格岭山“美人抱仔”风水宝地。其妻陈氏年轻守节,刻苦勤俭抚养四个儿子,曾尚雄、曾尚豪、曾尚勳、曾尚锦(大四房),葬后家境衰退,生活清贫。为生活奔波,甚至背着孩子上山割草,从荒山采摘野生树滕条当背带。家境一直衰落,认为先祖无福佑,一气跑上山用锄头挖掉墓碑,没想到碑石挖出来又现一碑,碑文刻有“地师何巨山”。

原来地师早料到,见此状再无挖第二墓碑。从此以后,陈氏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四个儿子经教受益,从农耕发展到经商,最后经营有方,取得财富后邀请名师名匠规划设计,从采购建筑材料到建成古民村庄,耗时三年之多。据传,建设工程材料,有的彬木从福建沿海区域拖运而来,古民居建成之后也成为当时梅陇墟最高级别的民居。民居建筑内配有私塾学校,命名为“瓣香书房”,培养后代子孙也造福乡邻。古今曾氏嫡传名人,有清道光武举人曾日锦、民国梅陇区长曾广拼、中国台湾区国民党中常委侨务委员长曾广顺等人。该古民居传奇故事闻名乡梓,记载着一段历史,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有着独特的文脉渊源。而这些彬木经过海水浸泡,距今几百年过去,彬木及部分固体建筑物依然不腐不烂。

曾厝堀府邸,进退不自如

据传﹕梅陇曾世合古民居在旧社会时期,曾经有官兵到来执行所谓公务,披着高官权势,摆免他人引荐带路。而官老爷们入內转几个门就不知周理,自迷方向。加上古民居建筑前瞻深幽,房中有房、门中有门,深藏玄机。然而居住古民居的曾氏儿女们,也常在建筑群内捉迷藏。她们蹿跳自如,嬉戏玩耍。

据说﹕古民居内的每个门庭上放着一盘饼食,竟无人敢去吃。打赌让人取食,前提是必须吃掉,吃不完就算输。因为“梅陇曾世合古民居”各家门户太多,导致无人敢赌,一直以来当地民众都在传这说法。

埔头林归丰,埔尾曾世合

埔头林归丰,指梅陇东边林姓氏族,是梅陇墟内大姓,历代名人辈出、人才济济,曾与埔尾曾世合世代邦交,是旧时代梅陇墟内人口较多的姓氏。林、曾两姓属于梅陇墟内大世家,这两大家族旧时为梅陇墟社会活动与慈善事业作出很大贡献,故有“埔头林归丰,埔尾曾世合”之美誉。

传奇王爷奶大年廿二回娘家

相传梅陇乡下的王爷宫须配偶王爷奶,众筹资金到县城定制铸造金尊王爷奶奶。金尊王爷奶奶铸造好后,择好日子从县城护送到梅陇墟。护送过程必经过街头宫桥村,此时突然狂风暴雨、雷电闪鸣,护送人员和金尊王爷奶奶急需避雷雨。但当地人认为“王爷奶奶”属神明,不可能到黎民人家避风挡雨。刚好桥地有一处宫殿,就是街头宫。众人来不及思索便将“王爷奶奶”抬入宫殿内暂避暴风雷雨,没想到雷雨昼夜下个不停。

直至第二天,无奈正要离开时,街头宫村民不准抬“王爷奶奶”离宫,说王爷托梦昨夜吉日良时已和入宫的“王爷奶奶”喜结良缘。这回难倒了护送人员,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筹资为自己乡村王爷选配老婆,入宫避雨却成了别人的老婆!自此双方对簿公堂寻求解决,并特邀曾姓乡绅主持担任公正调解。曾姓乡绅面对双方利益冲突,一时难以圆满解决。最后定议,王爷奶奶嫁街头宫王爷婚配为偶。而乡下王爷奶再由曾姓主婚慷慨解囊,重新筹备资金再到县城铸造另一金尊王爷奶。曾姓乡绅无偿贴资,富而好礼的精神感动双方,问题得到完美解决!街头宫子民感激万分,祷告拜谢并以此结缘认曾世合为娘家,情怀流芳长存。

从此之始,梅陇墟每年正月廿开市纪念日后的廿二日晚,街头宫的王爷奶奶金尊每年都要坐着由该村子民抬轿回娘家探亲,并随备礼品一路敲锣打鼓,到曾世合娘家走亲。这机缘巧合来之不易的情怀,也让“娘家”族人喜出望外,以礼相敬。曾姓族人每年也须提前组织欢迎老姑婆回娘家的队伍,舞龙舞狮、跳花篮、跳舞队等等,人山人海,形成梅陇当地特殊的节日夜景,也给当地民系各姓氏友好团结起到了良好效应。(编辑∶褚智凌)

(责编:xmt)